- Apr 12 Sat 2014 22:47
英國女子捐腎給丈夫後遭拋棄 欲索回腎臟(圖)
- Apr 10 Thu 2014 03:53
商務部:八項規定出台後高端消費降溫明顯
- Apr 07 Mon 2014 07:38
消防未檢開業批發市場遭罰
- Apr 04 Fri 2014 12:32
粗心乘客遺落包包 的哥兩次上門還包稱只是分內之事
- Mar 28 Fri 2014 04:17
2014年和靜縣將為民辦好10件實事
- Mar 25 Tue 2014 16:37
穆沙拉夫叛國罪庭審在即 住宅周邊再次發現炸彈
- Mar 23 Sun 2014 06:22
解析中共反腐五年規劃:打虎拍蠅之勢將有增無減
- Mar 23 Sun 2014 06:21
以懲治震懾貪腐
- Mar 20 Thu 2014 21:55
莫桑比克空難系機長蓄意製造
- Mar 18 Tue 2014 12:19
秦始皇陵地下“軍備庫”曝光
一件新近修複好的石鎧甲正在展出。石鎧甲的每一片石甲都經過青銅絲連接,可以自由翻捲伸縮,能保證穿著的活動性。秦始皇帝陵在世界上被認為是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之一。17日記者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獲悉,最近,編號為 K9801、 面積13000多平方的陪葬坑正在進行試挖掘。而種種跡象都表明,這個陪葬坑很有可能是秦始皇帝陵一座大型的“軍備庫”。製作一件石甲需花費一年時間K9801 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園東南部的內外城之間,距離現在的封土約200米,平面為長方形,主體部分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南北兩邊的東西端各有一條斜坡門道。連同四條斜坡門道,該坑總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為止秦始皇帝陵園城垣以內發現的面積最大的陪葬坑。在試掘方中出土有大量密集疊壓的、用扁銅絲連綴的石質鎧甲和石胄,其中石質鎧甲約87領,石胄約43頂。專家分析,石甲胄的製作應該結合了當時的玉器加工工藝:石料的開片及製作甲片的粗坯;細緻打磨基本形成的片體;鑽孔與拋光;編綴成形。通過實驗,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時計算,需要工時 344—444天,也就是說,製作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時間。而陪葬坑內的鎧甲和甲胄用到的甲片總數超過500萬片,其所費勞動量是巨大的,秦始皇帝陵的規模也由此可見一斑。在這個龐大的坑內,估計有上千件石質鎧甲、頭盔,還有二號坑曾經出土過的馬韁索、青銅車馬器構件、青銅錛、箭頭及其他軍用裝備文物,所以,有關專家認為,這個陪葬坑,應確切地稱它為秦兵馬俑地下宮城的軍備庫。秦軍管理嚴謹戰服設計十分先進陪葬坑出土的鎧甲,主要由前後兩片構成,前甲護胸,後甲護背,有的還配有護肩膀的披膊甲。據考古工作者介紹,裙甲不僅多採用小甲片,而且甲片與甲片之間的間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這一別具匠心的特殊設計,使裙甲上下翻動更加靈活,從而使勇士身著鎧甲行軍作戰不受拘束。石質頭盔頂部到側片下端長度約為30釐米,直披肩膀,對頸部和肩部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使整個頭盔顯得更加完美。甲衣和頭盔的設計,充分說明秦時我國的軍隊戰服設計已十分先進,不僅註重了外觀的美,更註重了實戰的需要。考古專家根據出土盔甲整齊疊壓的狀況判斷:秦軍的管理十分嚴謹,不僅隊伍排列整齊分明,而且物資擺放也高度集中統一,井然有序。從出土的文物看,兵馬俑的質地與鎧甲的質地完全不同,顯然鎧甲的石料加工工藝,比兵馬俑的泥土燒制工藝要考究得多,精細得多。考古工作者由此推斷,當時秦軍有著嚴明的等級和待遇區分。軍官穿魚鱗甲連戰馬也配石鎧甲我國古代甲胄在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皮革為原材料。據介紹,此次出土的甲胄的甲片全部用青石切削打磨而成,甲片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設計成不同的形狀,有長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圓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片甲片都有方形或圓形的小孔,並用扁銅絲連綴在一起。甲片未被疊壓的邊上有一道抹棱修飾甲片,未被疊壓的角有抹角,使甲片的疊壓更加互相貼合。這些甲胄形態精美,製作工藝高超,但並不是實戰裝備,而是根據“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為秦始皇陪葬用的明器,象徵地下“軍備庫”。這些石鎧甲雖然打磨工藝類似,但形態上卻各不相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副主任張衛星介紹,“像魚鱗甲,我們看到它打磨得非常精緻,除了邊緣的打磨和錶面的拋光以外,還有很多穿孔,有圓孔,有方孔。”專家介紹,魚鱗甲此前一直被認為出現在漢代,由級別較高的軍官穿著,此次在 K9801 中發現魚鱗甲,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而除了鎧甲、頭盔,考古工作人員還發現了披在戰馬身上的馬甲以及和車馬配備的青銅零部件等。這些跡象都表明 K9801 陪葬坑的功能類似於一個大型的“軍備庫”。央視 (原標題:秦始皇陵地下“軍備庫”曝光)